广州青云书院:从百年沧桑到网红打卡点的“重生”之路

元描述: 广州青云书院,一座拥有323年历史的古建筑,曾因其历史文化价值而让民国政府为其修改中轴线道路。如今,它以全新的面貌,成为网红打卡点,展现古建“活化”的成功案例,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吸引人的段落: 在广州繁华的北京路商圈附近,有一座青砖黛瓦、古香古色的院子,它就是拥有323年历史的青云书院。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书院,曾面临被拆除的危机,却因两位名流梁启超和梁士诒的联手保护而得以保留。如今,它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结合下,成为网红打卡点,焕发出新的活力。青云书院的“重生”之路,不仅是古建“活化”的成功案例,更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无限可能。

青云书院:百年沧桑与历史故事

青云书院,又名梁氏千乘侯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是当时广州府、肇庆府的梁姓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它不仅是梁氏宗族子弟到广州城参加科举考试、办理诉讼、缴纳赋税的居所,也是供奉孔子弟子梁鳣、春秋时梁国君主梁康伯以及赞助兴建祠堂的各房先祖神位的场所。因此,青云书院也称梁氏家庙,又名梁氏千乘侯祠。

书院正门口依然抬头可见“先贤千乘侯祠”几个大字,大门前两侧为马台墩,青砖墙石脚,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据史料记载,梁姓九世先祖叔鱼公梁鳣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宋朝时被封为千乘侯。为了鼓励学子读圣贤之书,梁氏将叔鱼公奉为先圣,梁氏祠堂也因而被称为“千乘侯祠”。后因朝廷禁止合族宗祠,便改名为青云书院。

青云书院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进行了改建和扩建;清同治五年(1866)又进行了一次重修扩建,增建了西斋(昌后堂)。扩建后的书院原为广三路,三间三进,在当时也是广州占地面积较大的一间宗祠书院,培养了不少英才俊彦。相传民国初期著名的经济学家、银行家、政治家梁士诒就曾在年轻时于此短暂求学。

两位名流的联合保护:一段传奇故事

青云书院的命运,在民国初期迎来了重大转折。当时,广州致力于市政建设,计划修建一条中轴线道路(今日的起义路),这条路将穿越青云书院,导致书院面临被拆除的危机。

然而,两位梁氏历史名人站了出来,他们就是梁启超和梁士诒。梁启超作为维新变法的旗帜性人物,梁士诒则在清末民初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尽管两人政见不同,但都对青云书院怀有深厚感情。

梁启超和梁士诒联名致电当时的广东军政府,要求保护书院。梁士诒在信中提出了“求通不求直”的建议,建议将道路绕过书院。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青云书院得以保留,而这条中轴线道路也因此特意拐弯绕过了书院。

这件历史事件也成为青云书院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它体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展现了社会各界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

历经沧桑的“重生”:修复与活化

然而,青云书院最初被保下后不久,还是不得不为市政建设让道,被拆毁割让了包括西斋昌后堂三大座在内将近一半的面积,仅存中路。

1949年以后,这里曾被用作街道工厂、五金仓库等,由于建造年久,又疏于管理,建筑一度受损严重,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光阴里都几乎被忽略遗忘。

直到2009年,广州为迎接亚运会,相关部门开始重新维修各种古建筑以提升城市形象,才重新发现了青云书院。经过调查确认后,有关部门立项修复,并按照“修旧如旧”“建筑如故”的原则进行修葺。

修复后的青云书院,主体建筑基本结构保存尚好,特别是木雕异形梁架仍保存较好。建筑内部进行了保护性加固,对建筑立面及屋顶的装饰性图案与花纹进行原样修复,对已经损坏石雕、炭雕、木雕及大部分木质花格、门窗等进行原样修复。建筑外部则拆除书院西边加建的临街商铺建筑,改为一个300平方米左右的户外休闲活动广场,优化环境的同时,也方便市民能在参与文化艺术的互动中有一个休憩交流的场地。

修复后的青云书院,不仅恢复了原有的风貌,更挖掘出了“先贤千乘侯祠”石牌匾和有关书院记录的珍贵历史文物石牌,这些文物至今都保存在青云书院内,可供游人免费参观。

从“荒废院子”到“网红打卡点”:文化注入与活化

修复后的青云书院,一度作为“青云艺术馆”,陈列过一些富有岭南特色的文物,以及做一些文化产品展示,免费开放供游客观光。但相比起广州许多著名古迹景点,青云书院终究体量不大,即便放在北京路商区的书院群来看,也是偏安一隅。所以度过了修复初期的那段曝光期后,很多时候青云书院都是静静地伫立在热闹街角,谈不上多么瞩目,更远远达不到游人如织的地步,久而久之,书院也不再开放,连不少住在附近的居民都只是知道那里似乎有一座古老的院子,路过居多,没有机会进去驻足。

然而就在近两年,青云书院突然以另一种姿态“出圈”,成为了网红潮人们的打卡点。这得益于“拙见”文化团队的努力,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赋予了青云书院新的活力。

“拙见”团队在修缮过程中不断地给书院带来新的文化元素,大到一面用千年陈木装饰的墙壁,小到一盆老广州人熟悉的素馨花,力求书院的每个角落都能富有文化气息,让人在这里感受到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氛围。

如今,书院正门口摆放的两只狮虎麒麟兽石雕便是来自陕西贾平凹艺术馆的馈赠。步入正门,迎面可见一个种满花草的天井院子,散落着几张桌椅,这里被改造成一个咖啡厅,游客们可以坐下来喝喝茶和咖啡,静静地感受一下古书院的氛围。咖啡的出品和名字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例如手冲咖啡被叫做“一壶清欢”,美式咖啡则是“一生所爱”,而陈皮美式、姜撞奶拿铁这样的产品则显然是在将广府传统甜品与西式咖啡做融合尝试。在社交媒体上,这里最受欢迎的饮品莫过于名叫“青云1699”的盖碗拿铁。

书院内室还代售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旗下品牌的服饰,侧厅墙上镶嵌着青云书院挖掘出的文物石碑,里间还有一个可以用作举办文化活动的小礼堂。据悉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曾小敏、著名画家林蓝等都曾来到青云书院出席文化活动,为书院的百年历史又增添了很多新的故事。

经过项目活化后的青云书院,古典与现代气息交织,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高朋满座。

古建“活化”的成功案例:文化传承与发展

青云书院的“重生”之路,为古建活化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尊重历史,保护文化遗产: 青云书院的保护和活化,体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民国政府为了保护书院,特意修改了中轴线道路,而如今的活化改造也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书院的历史风貌。

2. 融合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青云书院的活化改造,并非简单地将古建封闭起来,而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赋予了书院新的生命力。咖啡厅、文创产品、文化活动等,让书院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空间,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前来体验。

3. 文化传承,吸引更多人参与: 青云书院的活化,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书院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书院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其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青云书院的“重生”之路,证明了古建“活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它不仅是古建保护的成功案例,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常见问题解答

1. 青云书院的历史悠久吗?

是的,青云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至今已有323年的历史。

2. 青云书院为什么叫“千乘侯祠”?

因为梁氏九世先祖叔鱼公梁鳣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宋朝时被封为千乘侯,梁氏将叔鱼公奉为先圣,梁氏祠堂也因而被称为“千乘侯祠”。

3. 青云书院为什么会被保护下来?

因为民国政府为了修建中轴线道路,计划拆除青云书院,但梁启超和梁士诒联名致电当时的广东军政府,要求保护书院,并建议将道路绕过书院,最终保住了书院。

4. 青云书院是如何活化的?

“拙见”文化团队在修缮过程中不断地给书院带来新的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例如设立咖啡厅、代售文创产品、举办文化活动等,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前来体验。

5. 青云书院活化改造的意义是什么?

青云书院的活化改造,不仅是古建保护的成功案例,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让更多人了解了书院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6. 青云书院如何吸引年轻人?

青云书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例如设立咖啡厅、代售文创产品、举办文化活动等,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前来体验,并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结论

广州青云书院的“重生”之路,是古建“活化”的成功案例,它证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可能性。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青云书院焕发了新的活力,成为了网红打卡点,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前来体验。

青云书院的“重生”为古建的保护和活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希望更多古建能够像青云书院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为现代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 青云书院,古建活化,网红打卡点,传统文化,现代潮流,融合创新,文化传承。